不羡鸳鸯不羡仙的全诗
《不羡鸳鸯不羡仙》源于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名篇《长安古意》,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与复杂,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句,传递出一种追求真挚情感和生命自由的态度。
在古代社会,许多人将功名利禄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卢照邻却提出了另一种生活哲学: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荣华富贵,不如珍惜身边那份真挚的情感。比目鱼和鸳鸯鸟象征着忠贞的爱情,它们形影不离,共同生活。这不仅是对爱情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权势或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在那个崇尚门第观念的时代,许多人的婚姻都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然而,卢照邻却强调感情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诚相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要忘记用心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纽带。
此外,《长安古意》还通过描写贵族阶层奢靡的生活场景,揭示了隐藏于繁华背后的空虚与孤独。它告诉我们,即便拥有再多的物质享受,如果没有心灵上的归属感,人依旧会感到迷茫与失落。因此,学会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时光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不羡鸳鸯不羡仙”不仅仅是一句美丽的诗句,更蕴含着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刻启示。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就能像比目鱼与鸳鸯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