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故事缩写(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故事)
大家好,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故事缩写,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今天让乐乐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一号俑坑发掘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当时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
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
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
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二号俑坑发掘 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
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
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
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
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
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二号俑坑 车兵俑—马俑 兵马俑群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
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
每列8乘,共有8列。
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
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
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
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其中第3列为战车6辆。
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
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
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
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
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
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
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
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
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
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
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
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
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
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
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
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
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
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
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
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
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
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
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
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
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
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
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
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
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
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
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
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
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
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享到此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