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感悟(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导读 大家好,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感悟,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今天让乐乐带着大家一起来看...

大家好,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感悟,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今天让乐乐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一、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2、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3、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

4、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5、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6、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7、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8、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9、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10、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11、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12、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13、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14、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

15、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16、”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

17、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

18、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19、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20、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

21、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二、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22、予未敢以为信也。

23、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24、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25、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26、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27、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28、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29、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30、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31、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32、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33、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34、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35、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36、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37、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38、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三、出处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盲从古人,常常见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迹  。

39、《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40、作者撇开蔺相如个人品德优劣不论,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

41、在他的此论中,他以散文创作面对政治、社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议论:“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

42、”二、作品赏析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

43、文章始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

44、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45、三、作者简介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

46、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

47、江苏太仓人。

48、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49、早年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继承并鼓吹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主张诗必大历以上,文必西汉。

50、李攀龙早卒,他独主诗坛20年,号令一世。

51、王世贞持论不像李攀龙那样偏激,时有卓见。

52、他主张诗歌要华与实统一,提倡“学古而化”。

53、晚年,见解有所改变,悟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守诗选序》)的道理,并觉察到复古的流弊。

54、王世贞以文学、藏书而知名,其诗歌,才力雄,学殖富,在后七子中成就最高。

55、他的诗歌现实感较强,对封建官僚制度和时弊多所揭露和抨击。

56、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

5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本文分享到此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