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电视剧(秦汉时期)
关于秦汉时期的电视剧,秦汉时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2、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3、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4、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5、 帝王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
6、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
7、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8、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9、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
10、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11、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12、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13、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14、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15、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16、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17、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18、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19、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20、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21、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22、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23、 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24、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
25、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26、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
27、后因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
28、 汉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29、 禅衣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30、 裤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31、 《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
32、”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
33、”音义全异。
34、袴绔音义形皆同。
35、《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
36、《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
37、但为胫衣则一。
38、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39、”《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
40、”裤之两股曰襱。
4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袴,谓为“今所谓套袴也”,殊误。
42、按裤为胫衣无档,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长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着胫衣已足,无须着有裆之裤。
43、今之着套裤另有裹裤,古之着裤则无,不能混为一谈。
44、有档之裤,或以为恽,一作裈,亦有问题。
45、裈,《释名》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46、”《急就篇》颜注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
47、”段注说文,裈字,亦曰:“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桐之裤,谓之犊。
48、郭云:即犊鼻裈。
49、”皆以裈为合档,与古裤异,今裤同。
50、其实颜以裈为合档,段且谓裈即犊鼻裈,为合档,皆属臆说,难以遽信。
51、 裤为胫衣,袴亦无裆(指今之裆,非穷裤之裆),膝以上皆未露,两股间多无衣,必恃垂衣或裳以为蔽,此古服宽长,或上衣下裳之所由来也。
52、(参考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
53、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54、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55、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
56、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57、 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
58、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也有外罩短袍者。
59、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
60、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61、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服饰也是秦汉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
62、居于东南地区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发纹身,以丝绸、麻布、纱衣、织锦为布料,额头臂上刻纹,发式为“被发”、“椎髻”等,主要以玉器为装饰品;岭南一带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毡裘,与林胡、楼烦的服装式样相近,裤腿较瘦,帽子呈尖顶或椭圆形,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以革筒(皮制铠甲)或铁甲为护具,匈奴人爱用金、银、铜、琉璃、玉石做饰品。
63、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长至膝部,头裹巾,前额有圆形饰物,女奴耳坠大环,髻后垂作银锭式,对襟袍服,腕间戴有多箍金镯。
64、 首服 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朝服,惟长冠为诸王国谒者常用的朝服。
65、通天冠原指的是楚庄王通梁祖缨,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
66、委貌冠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缯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
67、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
68、皮弁与委貌冠制同,以鹿皮为之。
69、戴此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著素裳,此为行大射礼于辟雍时,其执事者所服。
70、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
71、进贤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儒生们皆一梁。
72、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臣,汉沿袭之,为官吏和近侍所戴。
73、执法者戴法冠。
74、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
75、廷尉、大司马将军戴鶡冠,其制:在武馆左右加插双鶡尾。
76、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中用之。
77、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其制如长冠。
78、司马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其制: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
79、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
80、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制如进贤冠。
81、建华冠、爵弁为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戴。
82、建华冠以铁为柱券,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
83、爵弁,形如冕,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爵头色之缯为之。
84、 据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
85、至汉代,王莽因头凸才裹巾,巾于是被上层士大夫家居所用,后逐渐普遍,汉末文人与武士则以戴巾为雅尚。
86、帻类似于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帻皆需覆冠,后才单独戴帻,秦汉武将喜戴红帻,文官穿便服常戴帻,它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
87、幅巾主要用丝绸或葛布制作,“头戴纶巾,手挥羽扇”是当时文士的普遍装束,上层人士的头巾为黑。
88、汉代,白色头巾为官员免职后或平民的标志,官府中的小吏和仆役们也戴白头巾。
89、帻至汉代被改进成帽子,为头顶上方可盖住发髻的高顶,四周的围沿整齐,颇似近代的无檐帽,有长、短耳之分,帻上加发冠,也有将头巾和帻合戴,因此出现了平巾帻、介帻、平顶帻、冠帻等。
90、 鞋袜 鞋袜的式样至秦汉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
91、北方少数民族穿的高统皮靴,当时叫“络鞮”,除胡人外,汉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92、 西汉初年提倡节俭的汉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93、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
94、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95、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96、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97、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98、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