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实践能力)

导读 关于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实践能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数学课程

关于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实践能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2、”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4、“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的观点是:以课堂教学培养为主,以课外活动培养为辅,两者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如果仅仅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放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是很有限的。

6、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本人认为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7、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些做法。

8、一、课堂上创设操作情境,营造乐学氛围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9、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10、”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学中,教师就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11、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多种器官协同获取知识,让实践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实践操作活动成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萌发创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

12、二、课堂上引导实践操作活动,促进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

13、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创造知识的过程。

14、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加大接受直接经验的信息量,使他们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15、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了直尺、小绳子等学习用品。

16、上课初,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复习了“什么是长方形”这一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17、接下来我问学生:“我们的学校里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很多的答案。

18、如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黑板、窗户的玻璃、教室的地面、操场……我又问:怎样才知道数学书封面一周(举起数学书用手演示一周)有多长呢?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答案,然后在班上交流。

19、孩子们顿时忙碌了起来,有的一边用直尺量一边记录,有的两人合作用软尺量,还有的用小绳子围着数学书绕一圈,然后把小绳子对折成4段,量小绳子的长度,我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方法,孩子们很是积极。

20、交流完后,我问:“哪种方法最好?”学生们开始争论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

21、我给孩子设置了一个悬念,我不评价谁的方法最好,接下来又问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呢?刚才的方法这时都适用吗?”这时教师再揭示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最简单的算法,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和算法要有意义得多。

22、通过让学生从活动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3、三、让课堂实践活动载着学生的思维起飞“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

24、(苏霍姆林斯基)”中国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我认为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这个成语改成“手巧心灵”更合适一些。

25、因为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进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6、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或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实践活动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实践活动方式主动认识分数。

27、四、让课堂实践活动走向校园实践活动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便可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之中。

28、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对较大单位千米、公顷的认识等。

29、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

30、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31、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

32、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感与位置感。

33、五、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

34、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5、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形式之一。

36、创设并开展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才能让学生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7、可见,教师在吸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同时,应大胆给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到与课本相关内容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将生活空间变成学生学习的大课堂,真正还学生一个自主实践生活的大课堂。

38、如“小管家”这一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数据来切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良好习惯。

39、为此,本次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家庭每天的开支情况,还可以把统计结果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如何开支更合理”,同时在小组中谈谈“小调查的感受”,并在自家真正做一天“小管家”等。

40、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

4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42、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

43、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4、因此,教学中必须开放小课堂,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45、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